近日,我院心胸大血管外科团队接连完成“经导管主动脉生物瓣膜置换术”“颈总动脉-锁骨下动脉搭桥术+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”等多例高难度手术。这标志着我院心胸大血管外科技术再次取得突破,填补全市空白,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创高龄手术纪录:心脏换“阀门”显成效
70岁的李奶奶因间歇性头痛十余年,头痛加重并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前来就诊。经诊断,她患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返流,合并心功能不全。面对患者高龄、多系统病变等挑战,心胸大血管外科尹晓清教授团队联合麻醉科、超声医学科、心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,通过三维建模精准评估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,最终决定采用“经导管主动脉生物瓣膜置换术”。手术通过仅3cm的微创切口,便顺利为李奶奶更换了“心脏阀门”。术后,医护团队还为其制定了阶梯式营养支持与个性化心肺康复方案。10天后,李奶奶康复出院,刷新了区域同类手术的最高龄纪录。
无独有偶,63岁的成女士同样受益于这一创新术式。针对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病变,尹晓清教授团队采用经股动脉介入路径,完成球扩主动脉生物瓣膜置换,此手术在娄底尚属首次开展。术中出血量不足50ml,术后48小时成女士即转出重症监护室,充分体现了微创技术的显著优势。
化血管危局:“杂交”术式巧解“生死劫”
63岁的王先生因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急诊入院,确诊为主动脉夹层(B型),破裂血管逆撕至主动脉弓部,情况十分危急。尹晓清教授团队创新采用“弓步血管重建+腔内介入”杂交术式,先在颈部行左锁骨下动脉-左颈总动脉转流,同期经导管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夹层破口,避免了开胸主动脉全弓置换。这种融合经典外科与前沿介入技术的术式属娄底首例,既确保了重要分支血管的血流重建,又通过微创方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。术后,王先生恢复顺利,两周后康复出院。
尹晓清教授介绍,这一系列技术突破得益于三大创新体系的支撑。多学科融合诊疗平台实现影像学、麻醉、重症监护和心脏内外科的实时联动;加速康复外科(ERAS)体系使术后监护时间缩短将近一半;创新使用手术模拟系统将术前规划精确度提升至亚毫米级。
目前,我院心胸大血管外科常规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病、冠心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主动脉夹层等各类心脏手术,以及介入下心脏瓣膜置换、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、先心病介入封堵等心血管介入手术。其中,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、介入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。